在恐惧和孤独中,与别人交流进而传播一些令人沮丧、自残的念头,人活着本来就是一天天和痛苦作斗争,这种对生存的绝望、迫在眉睫的死亡感像病毒一样侵入大脑。每个人都会面临死亡,导演鼓吹的对死亡的自我意识和由此产生的精神包袱太令人感到不适了。电影节奏缓慢,剧本薄弱,整体压抑沉闷,角色一个个的都像磕了迷幻药一样。90分钟的电影看完我只感到了深深的疲惫感。
形式过大,内容过小,看的时候就容易走神儿&疲惫,一旦走了神儿形式再大也没啥用了,拉不回来了。
没有注定死亡的觉悟,自然无法体会生活的乐趣。但是电影文本比较差,结构也奇怪,让我无法投入进去,无法共情,所以只能打个一星飘过。
“Hi,I'm dying too” 电影不到四星,但是情绪和我自身相投。 人总是会在某一刻死去,不知道是多久,有可能就是明天,然后开始担忧惶恐甚至绝望,并将这种情绪悄然地传递给身边的人,大家一起陷入了明日会死的惶恐情绪之中,不断地重复着那句“I'm gonna die tomorrow” 整体节奏拍得一般,但是终于有人把困扰我让我惶恐害怕了无数个晚上的想法给拍了出来,还是比较开心的。
洋辣鸡
又被metacritic骗了,这tm是个啥
只有当大限将至的时候才下定决心真正生活,讽刺确现实
3/10 探讨个人并试图延伸到大众对于死亡的焦虑,但过于苍白无力的探索方式只是让电影最终达到了反效果,观众的焦虑感可能完全是被电影本身给强行制造出来的,无病呻吟也许是最能概括本片的词汇。
2.5
对死亡恐惧是本能,迷恋也是(只是被拒绝承认,就像想象着大限将至来获得的宽慰感),细枝末节能察觉到 Lars von Trier的Melancholia余味,但模模糊糊在文本层面浅薄不少,结果我更叹服Melancholia的绝妙了。
太苍白了,浪费了“传递死亡”的好概念
死亡焦虑的传染性可能比新冠病毒还高
Josh Lucas到底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部电影里?
还是被海报骗了。有希望能成为it follows那种作品,只是一味探讨现实主义下对于死前思考真的很无病呻吟,何况也没有呈现一种很有表现力的方式去阐述死亡对于个体带来的思考,还有疼痛和焦虑。一切都是那么轻飘飘,淡然,宛如溪水流动般平静。我觉得挺浪费这种设定的,文本弱化也未能突出强画面特效,即便莫扎特一直哄着耳膜也无济于事。
莫扎特:别用我曲儿,我带不动!全靠微距和红蓝灯搞事情也是服:(
美国猪
感受不到“任何”,浅显拙劣的文本撑不起画面,只有不断的牵引观众走神。
标记
百度
设定立不住,人物的共情自然也就落空了,纵然手法很文艺,但还是吃不下这个推介